守护文化遗产,融通世界美好
——第一届中外合作文博管理专业教学成果侧记
2017年,从故宫的千里江山图到央视的国家宝藏,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正在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博物馆在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知识传承与创新、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博物馆以每年200家的速度在不断增加,在博物馆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博管理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首个文博管理国际硕士专业在中国传媒大学应运而生,15位年轻人成为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管理专业(文博管理专业)第一届国际硕士研究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小伙伴们都有什么收获呢?
一、享受国内、国际优质文博教育资源
文博管理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由中国传媒大学与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联合培养的国际硕士项目,两年学习期间,全程执行中外共同制定的国际联合培养方案。在国内期间,由中国传媒博物馆开展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国传媒博物馆是我国首家传媒类综合性博物馆,馆内集中了一批博物馆学领域和传媒领域的优秀人才,讲授相关课程。同时,传媒博物馆作为现场教学场所,为同学们开展专业培训,让同学们熟悉博物馆业务工作流程。在国外期间,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执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作为英国诺丁汉特伦大学的优势特色专业之一,已有二十五年的历史,并与英国国家及地方多个博物馆均有教学合作,为中英双方共同培养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高级管理人员提供有力支持。
二、 博物馆与传媒融合的创新课程
为了培养国际化、高层次,能够适应现代文博事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在课程设计方面坚持“创新、示范、融合、传播”的理念,课程涵盖博物馆与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管理、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等学科内容。在第一学期,来自国际博协、北京大学、北京市文物局、国家传播创新中心、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学者们给同学们上了10次高质量的讲座课。
国际博协副主席安来顺的讲座:“新驱动力下的国际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
17级文博管理专业的同学在北京大学参加“博物馆与博物馆学——新时代博物馆定义的再思考国际研讨会”。
三、实施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的双导师制
文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让专业学习与市场需求进行双向对接,除校内导师外,中国传媒博物馆还为17级研究生专门聘请了5位在业界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导师,这些业界导师给同学们提供一线实践机会和指导,使培养的学生更适应社会需求,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文博管理专业业界导师
从左至右:国际博协副主席安来顺、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崔学谙(第一排)、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静杰、北京市文物局文化市场处处长哈骏、北京市文物局调研员刘超英(第二排)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
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变化日新月异,为了让同学们尽快融入这一行业,第一学期,专业老师为同学们组织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分别是:赴国家博物馆参观秦汉文明展览、赴清华大学艺术馆感受中国古代艺术、参加嘉德·典亚国际艺术周了解国际艺术品市场、赴法海寺参观世界瑰宝——明代宫廷壁画、赴今日美术馆参加观众体验工作坊、承担第十四届中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和2017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的新闻发布工作等等。通过这些实践,同学们不仅开阔了眼界,更加树立起专业热情和信心。
17级同学在国家博物馆参观秦汉文明展
17级同学参加第14届中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
除了学校组织的教学实践,在强大的专业吸引力和感召力之下,很多同学利用假期进行了与博物馆相关的实习,经过实习,他们对专业的认知进一步提升,并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另一方面,同学们将课堂上所学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为今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
魏婉同学在嘉德国际艺术中心为当代艺术展做志愿讲解
姚紫微同学在湖南省博物馆担任志愿讲解
胡庭瑜同学在韩国参加“2018首尔设计之行--城市用户体验”工作坊
五、感受:我的专业我来说
“入学之初,带着“有趣专业”的欣喜,开始一步步深入这个专业,半年来的学习,更加夯实了我的专业信心。这个专业教会我的,成为了我看待这个世界的一个新滤镜,够新鲜,够刺激。不辜负老师教诲,不辜负自己所学,长路漫漫,真实前行”。(17级 于宁)
“半个学年里最让我为之振奋的一次博物馆参观。与其他场馆类的博物馆不同,法海寺的体验让我怀着敬仰与虔诚的心,观摩了大殿里壁画的每一个细节。敬仰的是先贤的匠心独具,神工鬼斧;虔诚的是禅宗文化的魅力无限与文化传承。作为文物与博物馆学的萌新,有业界导师的最新消息,有学院派老师的指点迷津,面对泱泱大国文化,面对法海寺精妙绝伦的壁画,我们方能如数家珍,方能借助传媒的力量传播中国文化,讲中国故事,真正的做到文化自信。”(17级,胡庭瑜)
“假期我在嘉德实习,工作内容是做导览志愿者。此次展览主题为“地标”,展品选自中国国内外最顶尖的15位现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观展的游客们来自社会各界,拥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因此他们每个人对于现当代艺术品的解读都不相同。与其说我为他们做导览,倒不如说每场导览都是我们思想碰撞出火花的历程,彼此在这场导览中收获到丰富的知识和心灵上的满足。当然,期间我也接待了许多外国友人,他们明显对现当代艺术更感兴趣也更为精通,这让我的外语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17级 魏婉)
“这个假期我在湖南省博物馆实习,主要讲解临时展“在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世纪到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文化交流”。本次展览汇聚全球五十家博物馆藏品,也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包括文物的历史背景以及画作的创作灵感。讲解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能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但同时对我来讲也是一种考验。”(17级 姚紫微)
“博物馆不只静静的橱窗,这里很小,却又大大的世界。依稀犹记中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2018年首都文博界新春年会等,学以致用、思以践行、施以平台。前有“古人”,后盼来者。”(17级,段楚曦)
“从懵懂进入文博,到基础而直观的认识,短短半年,收获良多。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愈学,愈钻,愈加在这厚重的积淀中深深惭愧自己的不足。羞愧之余,却又迸发更加强烈的探索渴望,想一门心思将自己潜入进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于钻研并陶醉其中,这大概就是面对文博这渊源的学者微不足道的一点反馈吧。愿文博长兴,越来越好。”(17级,周逸)
中国博物馆事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更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互动生长,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典型的文化场景。新的时代向文化遗产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此背景之下,17级同学们紧跟时代的步伐,作为第一批中外联合培养的文博管理高级人才和国际间文化交往的最佳使者,努力钻研,创新思维,学以致用,立足“讲好中国故事”,让文化遗产工作在国际合作交流中更好地发挥“民间使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