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广播人|傅英豪: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任技术台长

时间:2024-12-28浏览:10

傅英豪(19171994),祖籍河北青县,生于沈阳,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是我党早期培养的无线电专家之一。

 

01 个人生平——红色无线电专家



1935年,就读于北师大附中的傅英豪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支部书记,期间发展了不少进步青年入团。1936年,他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深造。在清华期间,傅英豪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后,傅英豪中断学业,回到武汉投身抗日运动。在武汉,他先后担任武汉广播电台技术人员、《新华日报》报务员,与日后成为妻子的唐旦并肩作战。工作期间,他为报社组装了一部四管收报机,极大提高了报社收听外电的稳定性。武汉将要沦陷时,新华日报社要从水路撤离,他巧妙地将电池浸泡在香油桶里,解决了通信设备的防潮问题,确保撤离时设备能够正常运转。

 

傅英豪以极其敏锐的思维和出色的动手能力著称,唐旦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惊人的记忆力,两人在专业领域里相辅相成、配合默契,得到了周恩来的认可和赞赏。1940年,在周恩来的推荐下,傅英豪和唐旦一同前往延安,参加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筹建工作,傅英豪担任中央军委三局九分队队长,后任军委三局“集中一台”和“集中二台”台长、军委三局通信材料修配厂试验室主任、军委三局三处技术研究室副主任。



傅英豪、唐旦夫妇在延安王皮湾村

 

1946年,傅英豪担任晋察冀军区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主任、晋察冀军区三处工程系主任、电讯厂厂长、华北军区三处技术室副主任。1949年天津解放后任712厂军代表,后调任北京电信总局技术处军用机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委通信部业务处副处长兼军委防空司令部通信处处长和军委通信部技术处处长。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大校军衔。

 

在雷达技术领域,傅英豪的贡献尤为突出。1955年调任军委防空司令部雷达处处长、防空军对空情报兵指挥部主任,1960年任空军雷达部副主任,1969年任空军司令部雷达兵部部长兼党委书记。期间,傅英豪和唐旦负责空军雷达基站选址工作,确立各雷达站技术参数,制定相应管理条例。共同主持研制出多部雷达,包括中国第一架预警机“空警一号”,为国家空防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保存在航空博物馆的“空警一号”

 

02 傅英豪与广播事业——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筹建者

 

1940325日,周恩来从苏联养伤归来,将共产国际援助的一台广播发射机带回延安。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由周恩来负责领导筹建党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由于发射机的体积很大,从苏联到延安路途遥远,运输不便,国民党军及日军对边区的封锁也成为发射机进入延安的阻碍,因此广播发射机被拆成很多零件装箱带回国内,如何将这些零件重新组装且保证它的正常运行成了一个难题。


19403月末,周恩来从苏联归国后

与毛泽东等同志在延安欢迎大会上

 

194010月,傅英豪和唐旦夫妇二人临危受命,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先后从重庆动身前往延安。到达延安后,他们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广播发射机的组装工作。当时被拆开的发射机包装箱内只有一张原理图,这为组装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傅英豪和唐旦充分利用从重庆带来的绘图仪、计算尺、万用表、卡尺等工具,利用专业知识,经过二三十天的摸索,最终组装成功了那台从苏联带回的广播发射机。

 

19401230日晚,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次成功播音,电波携带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胜利的信息,穿越黑夜,向全国军民传递出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心。

 

延安王皮湾村墩儿山上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动力间和发射机房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在大后方和沦陷区产生了很大影响,来自延安的红色电波成为最受人期待的声音,西南联大的学生来信:“听了你们的声音,就像在茫茫黑夜中见到了灯塔。”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开播,扩大了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抗战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了爱国志士在国统区、沦陷区参与抗日活动的热情。更多优秀的热血青年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看到为之奋斗的广播事业取得如此成效,傅英豪及延安广播人感到无比兴奋与自豪。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台发射机

 

03 傅英豪与“九头鸟”——创造性解决开国大典扩音问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决定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第一届新政协会议。这次会议是展现新中国新时代、新气象的一次重要会议,然而,怀仁堂的回声问题十分严重,导致领导在台上讲话的声音不甚清晰,周恩来对此事高度重视,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任交给军委三局局长王诤,王诤接到任务后,迅速联系了傅英豪。了解到怀仁堂回声问题的严重性,傅英豪立刻放下手头工作,与王诤一同前往怀仁堂。

 

在进行现场勘查和多次试音之后,傅英豪发现声音反射会产生强烈回声,极大地影响了声音的清晰度。他组织一个包括唐旦和其他几位通信部门的精兵强在内的专项小组,全力以赴解决怀仁堂回声问题。

 

面对回声问题,傅英豪首先考虑声学原理和现场环境的特殊性,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之后,却没有找到现成的解决方案。此时距离政协会议召开已不足一周,一次团队讨论中,傅英豪灵光一闪,提出了一个新想法:将声源分散,是否可以减少回声的影响?经过团队讨论和实验,决定采用一个特殊的扩音设备,这个设备有9个喇叭,当时通信领域称之为“九头鸟”。傅英豪根据怀仁堂平面图,将会场均匀划分为九等份,在每个区域安装一个喇叭。通过调整音量和声源分散,成功解决了回声问题。声音的覆盖性和清晰性得以确保,全会场的人都可以清楚地听到台上人的发言。


194910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几天后,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在怀仁堂成功召开。傅英豪用智慧和实践解决了怀仁堂的回声问题,这一创新之举被后人传颂,成为通信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随后不久的新中国开国大典中,为了使整个天安门广场上30万群众都能清楚地听到主席台的声音,并且通过广播传播到全国,傅英豪沿用解决怀仁堂声音问题的思路,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器,把九只喇叭焊接在一块金属板上,形成强大的音量,有关部门在天安门广场架设了好几个“九头鸟”,解决了天安门广场扩音的问题,让新中国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转播盛况直接传送到全国各地。

 

开国大典上使用的“九头鸟”扩音器


 

 

傅英豪以其卓越的专业技术和对党的广播事业的忠诚,书写了人民广播事业的辉煌篇章。他为开创人民广播事业所做的贡献已载入史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传媒科技工作者继续前行。

 

《傅英豪: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首任技术台长》


内容整理丨姚彦玮 李济楚 于烁塔娜 苏杭 王佳音 张瑾博

美术设计|许艺川 舒奕扬

视频制作|肖洋 王泽涵

排版|许灏辉 衡小芳

责编|陈继东 于宁

编审|牛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