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广播人|康荫:新中国广播新闻教育开创者之一

时间:2024-12-23浏览:10


康荫(1918—2011),原名康守惠,笔名马奔、兆风等,上海人,我国广播新闻研究、教育资深专家、教授。

 

01 个人生平——党培养的新闻工作者



康荫于1918年4月生于上海,1938年投身革命,前往陕北泾阳县的安堡青训班以及抗大一分校深造。次年,康荫便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8月,康荫在山东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担任新华社滨海分社的编辑主任。1949年12月,他被任命为济南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1953年,康荫担任了中央广播电台组长,并曾前往康藏公路进行采访。在1955至1957年间,他在中央高级党校的新闻班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1957年年末,康荫从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毕业,参与了中央广播事业局业务研究室的筹备工作,担任副主任一职。该研究室当时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任务是搜集广播事业的相关历史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编辑整理了包括中共中央关于广播事业的决策、指示、通知,新华社关于口语广播的临时规定和详细规则,以及各地解放区人民广播的建立和开播情况等内容。


在那段时期,康荫陆续走访了南京、上海以及东北地区的四个主要城市,目的是搜集旧中国时期的广播档案。他所搜集的资料涵盖了南京的官办电台、上海的外资私营电台,以及东北地区的伪满洲国电台等。这些历史文献大体上展示出旧中国广播事业的全貌、特点和发展方向。

 

这两次调查中,康荫主要请地方电台提供相关资料,以掌握史料线索。他深入图书馆、档案馆进行探寻,收获颇多。他所搜集的资料包括国民党汪伪当局的《广播事业》出版物、汪伪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的《广播通报》、上海的《播音天地》《广播无线电》《播音圈》等杂志;东北地区的《放送年鉴》也在其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书面材料和文摘笔记。在当时,康荫依托于历史事实,进行甄别,将重要内容分别整理成单篇史话。这些文章陆续在《广播业务》和《广播动态》上发表,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这些专文标志着中国广播历史研究,包括解放区广播史在内的系统性探索迈向新阶段。在《往事五十年断想》一书中,康荫详细撰写了关于英美外商电台、伪满洲国广播电台、国民党政府的官方广播电台以及私营商业电台的四篇材料和评价。


康荫(左一)在北京广播学院老西门合影

 

1959年,随着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成立,康荫被调至广院新闻系,担任副系主任并兼任广播史教研组组长。在1972至1978年间,康荫担任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部的副主任,之后又返回北京广播学院,先后担任了新闻系主任、新闻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87年,他被提升为教授。康荫的著作包括《新闻广播学研究》《新闻概论》《广播学基础》《新闻舆论学要略》以及与他人合著的《毛泽东新闻理论研究》等。

2011年11月16日,康荫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02 康荫与广播新闻教育——从业务实践到理论探索

 

康荫的一生,是与新闻教学紧密相连的一生。从他的学术生涯开始,康荫就致力于新闻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他不仅在新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在教学中将这些经验转化为知识,传授给学生。

 

康荫从事新闻理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这是一块政策性、原则性要求较高的领域,曾有记者采访康荫,让他谈谈如何在其中贯彻“治学之道”。

 

康荫说:“要说治学之道,我在少年时期受老师影响较深。进私塾,教师是位老学究,古文功底好,每课让学生背读,要求甚严;在小学三、四年级,因是班长常与老师接触,自感授课有方,能增加知识,也关心学生;南洋高小的语文教师也是位老者,每每上课可谓鸦雀无声,要求严格,又很耐心,每周一篇作文,我常交两篇,老师眉开眼笑,也认真批卷。在这三所学校,如果说我的语言稍有基础,那是和老师的认真授课和严格要求相关,后来能从事机关的文秘、新闻采编和教学研究关系较大。

 

1988年7月,我结合近年深化改革所取得的某些显著效果,主要以人代会、党代会的实况广播为例,力求从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上作些探究,说明新闻体制改革在于增强公开性、民主性、参与性和自主性。例如:对于人代会的中外记者招待会报道,观众认为,‘让国家大事人人都知道,这本身就是民主、开放的表现’。对于党的十三大开幕的实况广播,有些听众说,‘这是历史上没有的,说明我们党更民主化、更成熟了。’对于人大、政协会议的报道,也为各界群众称道,有些听众认为‘不是一个声音,报喜也报忧’。这就冲破了一种式样、一种声音、一种格局的旧体制模式,即由封闭式改为公开式,由单向式转为双向式,由间接式变成直接式,有助于广大群众参政议政,也能增强活力,办出特色。”

 

2019年10月18日,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和新闻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康荫教授诞辰100周年暨康荫新闻思想与新闻教育实践研讨会”,是对这位教育家精神遗产的一次深刻回顾和学习。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李舒教授在致辞中提到,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过程,康荫正是这样一位能够唤醒灵魂的教育者。他扎根于教育的土壤,为后来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长动力。

 

在研讨环节,来自业界和高校的代表从不同角度回顾了康荫教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

 

金文雄回忆了康荫教授在学术自由和具体指导上的慷慨支持。他表示,康荫总是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在学术研究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度和具体指导,这种教育方式对他的学术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刘昶表达了对康荫新闻思想和为人的深刻印象。他提到康荫的新闻思想深刻影响了他对新闻事业的理解,康荫的为人则让他明白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赵月枝深情地回忆了康荫的革命精神对她的影响。她提到,康荫的革命精神不仅激励了她个人的成长,也对她的学术研究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她不断前进的动力。

 

雷跃捷对康荫的学术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他指出,康荫的主要学术观点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以及新闻教育的实践性。雷跃捷认为,康荫的学术特点在于其深刻的理论洞察力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刻理解。

 

陶世明强调了康荫坚定的信仰和完美的做人、做学问态度。他的一生是对新闻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的生动写照,他的精神和态度是每一位新闻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康荫参加北京广播学院新闻所1990年硕士论文答辩

 


在中国的广播新闻界,康荫的教育理念和学术精神一直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学子。他的教学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他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他的教学态度,严谨而不失亲和力,深受学生爱戴。作为我国广播新闻界的资深专家和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教育的奠基者之一,康荫在新闻教学方面的贡献不容忽视,他与苑子熙、王珏等共同开创了中国广播新闻教育。

 

《康荫:新中国广播新闻教育开创者之一》


内容整理丨姚彦玮 李济楚 于烁塔娜 苏杭 王佳音 张瑾博

美术设计|许艺川 舒奕扬

视频制作|肖洋 王泽涵

排版|许灏辉 衡小芳

责编|陈继东 于宁

编审|牛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