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广播人|温济泽:人民广播和新中国传媒教育奠基者

时间:2024-12-19浏览:11


温济泽(1914-1999),江苏淮阴人,祖籍广东梅州,中国新闻广播活动家、新闻教育家,在新闻学、新闻教育学、广播学、广播史、党史、科普研究等领域都做出过杰出贡献,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和新中国传媒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01 个人生平——矢志不渝的人民广播人



温济泽,又名温谅文,1914年生于江苏淮阴,1929年,年仅15岁的温济泽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开始他的革命生涯。1932年,温济泽在做地下工作时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不久因卷入“共舞台事件”被捕入狱,关在国民党苏州监狱。温济泽在狱中刻苦自学,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31日,在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的背景下,温济泽得以无条件释放,并在党组织安排下于1938年初辗转到达延安。

 

在延安,温济泽先后任陕北公学教员、中央宣传部干事、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等。1946年,温济泽调到重新恢复播音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任新华社口语广播部主任。在三年解放战争的日日夜夜里,他率领延安台广播工作者,在战火中坚持广播宣传,并完成了三次电台迁移,使党的声音始终响彻太空。


温济泽在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温济泽倾尽全力创建新中国广播事业和开展对外广播实践。尽管在“反右”和“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仍然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为培养广播人才而辛勤工作。从1960年到1978年温济泽在北京广播学院工作,近20年间,他授业解惑,诲人不倦,以丰厚学识和崇高品格赢得了学生的广泛爱戴。

 

1978年平反后,温济泽以“火山爆发般的热情”投入到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创建工作中,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社会科学教育事业的开创以及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晚年,温济泽对党的历史上历次“左”的思想路线进行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为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所做的全力宣传,在推进改革开放、破除“左”的思想的干扰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温济泽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工作时期

 

温济泽在他七十余年的革命和工作生涯中,虽历尽坎坷,但他始终坚持信仰,忘我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活到老,学到老,勤奋耕耘,勇于探索,在多个学科领域成果丰硕,著作等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我应该是一个好党员”这样朴素的评价来概括自己的一生。

 

02 温济泽与对敌广播——烽火中的广播战将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在配合军事进攻的同时,严密封锁新闻舆论。为了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面目,让人民听到真正和平民主的声音,党中央决定加强口头广播宣传,成立新华社语言广播部(简称口播部,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任命温济泽为主任。

 

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工作时期,为了隐蔽,播音室设在离新华社编辑部二、三十里的地方,通信员天天要送稿子,写稿编稿工作必须在下午两点钟前完成,工作紧张时,温济泽与同志们往往顾不上吃饭睡觉。温济泽始终把广播工作看作是非常严肃的政治任务,即使在这样繁忙的工作中,他还坚持制订了《语言广播部暂行工作细则》,这是解放区广播史上第一份关于宣传工作的规章制度,它规定广播部的任务,并据此对节目的组成、稿件的编写、工作的程序、人员的分工、业务的研究、播音的方法等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还建立了相应的检查制度、会议制度等。他经常派人收听自己台和敌台广播,有时自己亲自收听记录,做到知已知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温济泽同志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辞辛劳,每天亲自给五组(播音组)同志写信指示,对他自己、对每一个同志都严格要求,尽量不出一点差错。

 

1946年底,因国民党军队即将发起对延安的进攻,党中央做出战略转移的决策,决定立即在太行地区组建新华社临时总社,并筹建广播电台,以便随时接替延安台的文字和语言广播。1947年3月,新华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撤离,温济泽奉命率队赶往太行,在战火中跋山涉水,走了近一个月,走过一千多里,其中有许多是迂回曲折、崎岖陡峭的山路。一路上,他机智勇敢,淡定指挥,冲在前面,照顾同志,最终到达了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在地武安冶陶镇。在从延安撤离前的那段日子里,温济泽不仅做编辑工作、做党的工作,还担任自卫军的指导员,同时还当医生,工作起来的困难和紧张是难以想象的。但他以苦为乐,斗志昂扬。多年后温济泽在谈到这段经历时,不无自豪地说:“只要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把党中央的声音传到四方,就是牺牲也在所不惜,谁还能想到自己苦不苦,累不累呢?”他们的广播宣传在解放区、国统区和国民党军队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国统区人民誉为“茫茫黑夜中的灯塔”。

 

03 温济泽与传媒教育——丹心谱写立德树人鸿篇

 

新中国成立后,温济泽历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等职。作为新中国广播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继续探索如何办好中央台的广播,尤其是在对外广播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尝试。然而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中,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遭到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职务等处分,被迫离开广播领导岗位。

 

1960年春,温济泽被下放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工作。起初,由于“戴罪之身”,他只能在新闻系资料室做些工作。半年后,他终于登台授课,先后给新闻系59级、60级、64级和65级的学生讲授新闻写作与广播业务课。每逢温老师上课时,教室里都座无虚席,在学生们的眼里,温济泽是一位温文儒雅、很有气度的老师。他的新闻写作和广播业务等课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绘声绘色。他以自己编选的延安广播稿为范本,生动地向学生们讲授稿件的写作技巧,比如引用毛泽东同志撰写的稿件时,他不仅要讲出这些稿件的写作背景和条件,还要解释为什么这样写、这样改,甚至把当年新华社所发的文字稿与口头广播稿一同拿出来比较,让学生们自己去体会和领悟。

 

温济泽有着近20年的广院教学生涯,深得学生们的喜欢和爱戴。当年他在广播学院的学生,后来成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的张振华回忆,温老师的课,不仅是生动的业务课,更是令人受益匪浅的人生课,那种师生同心教与学的和谐气氛甚至使那简堂陋室都为之四壁生辉。

 

1978年,在胡乔木同志关怀下,经胡耀邦同志批示,温济泽的右派冤案得以纠正,成为中央机关第一个平反的“右派”。60多岁的温济泽如获青春,废寝忘食地投入到领导筹建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繁忙工作中,直到1985年离休。此后,他离而未休,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正如他在自勉诗中所写的那样“春蚕不应老,昼夜长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北京广播学院写作课讲授纲领(温济泽)(1965年)

 

 

纵观温济泽的一生,可谓历经坎坷,有顺境也有逆境。在顺境中,他精神振奋,忘我工作,献身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更为可贵的是,在逆境中,他也无怨无悔,不计个人荣辱,继续为党和人民、为新闻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曾这样说:“温济泽同志是一位值得敬重和值得怀念的老同志。他很早就参加了革命,但一点也没有老革命的架子。对党的事业,他无比忠诚。对党内外的革命同志,他关怀备至。他严以律已,宽以待人,恂恂然有长者之风。他虽曾遭遇困厄,却能泰然处之,并时时以及饥己溺之心,帮助解决别人的问题。他晚年从事新闻教育,对青年学子循循善诱,呵护备至。语云:“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他在侪辈和晚辈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充满了一身正气的党的广播人,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温济泽:人民广播和新中国传媒教育奠基者》

 

内容整理丨姚彦玮 李济楚 于烁塔娜 苏杭 王佳音 张瑾博

美术设计|许艺川 舒奕扬

视频制作|肖洋 王泽涵

排版|许灏辉 衡小芳

责编|陈继东 于宁

编审|牛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