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儿做讲解员已经3年了。大一下半学期,虽然已经在大学混过了一年,但我的性格还是非常害羞,当着班上同学的面儿回答问题都会脸红,让我拿着耳麦话筒,在一群人都盯着自己的正式场合讲广播电视发展史,我肯定是心跳加速、不知所措。
不过俗话说的好,无知者无畏,填报名表的时候我对要面对的是什么一点儿概念都没有。以至于第一次看讲解员带团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有点懵。放暑假前去面试,试讲五分钟我也基本上是完全背对观众,“然后”说个不停。回去的路上我很受打击,特别泄气。没想到大二一开学周老师就联系了我,说这个机会我拿到了,让我多练。又激动又紧张。
我们这一批讲解员培训的时间很短,基本上就是靠实战来练习,一开始每带完一个团,周老师和王老师都会给很多建议,提出很多问题。那时候每次带团都很怵,一是因为怕讲错,说话就没气势,二是因为要硬着头皮面对高频率的尴尬和冷场,每次都想找个缝儿钻进去。
但后来慢慢就悟了。参观者的注意力都在让他们新鲜的展品上。而且日常生活也一样,跳出来想想,没有谁会像你自己一样把自己当回事。退一步再说,讲解员扮演的角色应该弱化“我”,“讲”的成分小些,反而是像一个说故事的人一样,这样参观者会无意识地听,全身心沉浸在展品和展览的氛围里。作为讲解员,同样也就没那么多心理负担。
2016年6月1日,传媒博物馆门口
大大小小的团数不清带了多少,越来越明白自己其实是“主人”的身份。来参观的人有着什么样的反应,不必那么在意。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已经是足够。
参观者来来去去也让人感慨。一个小时的不间断交流很能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不同职业、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参观者中,有的也能让我眼前一亮,甚至非常佩服他们的品德和风度。
有一次单独带巴基斯坦的一位来访者,不论我说什么都会点头说“yes”,每次进门出门都举手示意我先走,礼貌得让我这个“导游”都不好意思。参观过程中他会问一些非常有趣而我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关于个人看法,而不是百度一下或者查查讲解词就能找到答案。
2014年10月17日,南威尔士校长参观
有一次在电视馆转悠,碰见几个参观者,介绍了一下自己然后问他们要不要讲解,他们非常高兴,我讲的时候他们也很愿意跟我互动。讲完留了名片,我一看,原来是世新大学新闻系的教授们。我班门弄斧讲了那么多基本新闻知识,他们还听得兴致勃勃,我甚是感动。
带小朋友是最费精力的。不是因为他们叽叽喳喳乱跑乱跳,而是因为小朋友的好奇心和竞争心理非常强,他们感兴趣的点乍一听很奇怪,但仔细一想却都很有道理。
最温暖的是带跟父母一代的参观者。有的会用妈妈的口吻一样跟你说,来姑娘,帮我拍个照,或者,姑娘,你说这么长时间话可得多喝水。或者像爸爸一样跟你探讨这个提词器到底藏了什么玄机。
还有一些参观者懂得比我多,会跟我分享他们的经历和知识,让我可以补充到之后的讲解里。亦或者有时听一些懂行的人互相交流,自己也可以偷学一些,非常有趣。
慢慢的,老师、同学、家人都知道我在这里,这一点我其实也挺自豪的。
我最喜欢传媒博物馆的免费电影放映。这是本校师生的好福利,而且也是参观者和博物馆互动往来最好的方式。补充一句,每周放映的电影真的很有品位。
最后我再说一下博物馆的人。
周雪梅老师,直接管讲解员。思想很活跃,博学多识,亦师亦友,经常组织讲解员去其它博物馆学习,有什么机会和平台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大伙。王璇老师,活泼又内敛,而且长得很不显年龄,哈哈。还有跟薛老师接触过一次,整理藏品,发现他非常细心,很有耐心。博物馆的老师真的都很博学,去年跟他们一起参观学习,发现每个人都懂好多。
再说讲解员们。大伙之间气氛很单纯很自由,相互鼓励,一起游玩儿,大家都变成了很好的朋友。范典是我的典范,她很沉稳,不卑不亢,而且对生活很有态度。在发声培训的时候,我发觉我俩声音特别像,就对她印象很深,后来果然发现“气味儿相投”,私下跟她相处的最多。周老师曾经评价她,说她很认真,对重复几十次的讲解始终抱有很高的热情。Beatrix小琳,优秀又善良的香港妹子,言谈大方,思维非常缜密,和她相处如沐春风。邹彦师姐,博物馆的颜值和智慧担当,听她讲解一分钟都不会分心,喜欢笑,也很搞笑。朱萱,知性的气质型妹子,记得她讲解空隙还拿着kindle。祝贺她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印证了“博物馆出人才”。芷楠比我们小,年级也低一级,萌萌的妹子,心量很宽,认真靠谱,我和她一起住时非常温暖。雪晴,智慧成熟,非常钦佩她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014年9月20日,60周年校庆一天参观客流突破历史,一天工作结束后合影
不过俗话说的好,无知者无畏,填报名表的时候我对要面对的是什么一点儿概念都没有。以至于第一次看讲解员带团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有点懵。放暑假前去面试,试讲五分钟我也基本上是完全背对观众,“然后”说个不停。回去的路上我很受打击,特别泄气。没想到大二一开学周老师就联系了我,说这个机会我拿到了,让我多练。又激动又紧张。
我们这一批讲解员培训的时间很短,基本上就是靠实战来练习,一开始每带完一个团,周老师和王老师都会给很多建议,提出很多问题。那时候每次带团都很怵,一是因为怕讲错,说话就没气势,二是因为要硬着头皮面对高频率的尴尬和冷场,每次都想找个缝儿钻进去。
但后来慢慢就悟了。参观者的注意力都在让他们新鲜的展品上。而且日常生活也一样,跳出来想想,没有谁会像你自己一样把自己当回事。退一步再说,讲解员扮演的角色应该弱化“我”,“讲”的成分小些,反而是像一个说故事的人一样,这样参观者会无意识地听,全身心沉浸在展品和展览的氛围里。作为讲解员,同样也就没那么多心理负担。
大大小小的团数不清带了多少,越来越明白自己其实是“主人”的身份。来参观的人有着什么样的反应,不必那么在意。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已经是足够。
参观者来来去去也让人感慨。一个小时的不间断交流很能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不同职业、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的参观者中,有的也能让我眼前一亮,甚至非常佩服他们的品德和风度。
有一次单独带巴基斯坦的一位来访者,不论我说什么都会点头说“yes”,每次进门出门都举手示意我先走,礼貌得让我这个“导游”都不好意思。参观过程中他会问一些非常有趣而我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关于个人看法,而不是百度一下或者查查讲解词就能找到答案。
有一次在电视馆转悠,碰见几个参观者,介绍了一下自己然后问他们要不要讲解,他们非常高兴,我讲的时候他们也很愿意跟我互动。讲完留了名片,我一看,原来是世新大学新闻系的教授们。我班门弄斧讲了那么多基本新闻知识,他们还听得兴致勃勃,我甚是感动。
带小朋友是最费精力的。不是因为他们叽叽喳喳乱跑乱跳,而是因为小朋友的好奇心和竞争心理非常强,他们感兴趣的点乍一听很奇怪,但仔细一想却都很有道理。
最温暖的是带跟父母一代的参观者。有的会用妈妈的口吻一样跟你说,来姑娘,帮我拍个照,或者,姑娘,你说这么长时间话可得多喝水。或者像爸爸一样跟你探讨这个提词器到底藏了什么玄机。
还有一些参观者懂得比我多,会跟我分享他们的经历和知识,让我可以补充到之后的讲解里。亦或者有时听一些懂行的人互相交流,自己也可以偷学一些,非常有趣。
慢慢的,老师、同学、家人都知道我在这里,这一点我其实也挺自豪的。
我最喜欢传媒博物馆的免费电影放映。这是本校师生的好福利,而且也是参观者和博物馆互动往来最好的方式。补充一句,每周放映的电影真的很有品位。
最后我再说一下博物馆的人。
周雪梅老师,直接管讲解员。思想很活跃,博学多识,亦师亦友,经常组织讲解员去其它博物馆学习,有什么机会和平台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大伙。王璇老师,活泼又内敛,而且长得很不显年龄,哈哈。还有跟薛老师接触过一次,整理藏品,发现他非常细心,很有耐心。博物馆的老师真的都很博学,去年跟他们一起参观学习,发现每个人都懂好多。
再说讲解员们。大伙之间气氛很单纯很自由,相互鼓励,一起游玩儿,大家都变成了很好的朋友。范典是我的典范,她很沉稳,不卑不亢,而且对生活很有态度。在发声培训的时候,我发觉我俩声音特别像,就对她印象很深,后来果然发现“气味儿相投”,私下跟她相处的最多。周老师曾经评价她,说她很认真,对重复几十次的讲解始终抱有很高的热情。Beatrix小琳,优秀又善良的香港妹子,言谈大方,思维非常缜密,和她相处如沐春风。邹彦师姐,博物馆的颜值和智慧担当,听她讲解一分钟都不会分心,喜欢笑,也很搞笑。朱萱,知性的气质型妹子,记得她讲解空隙还拿着kindle。祝贺她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印证了“博物馆出人才”。芷楠比我们小,年级也低一级,萌萌的妹子,心量很宽,认真靠谱,我和她一起住时非常温暖。雪晴,智慧成熟,非常钦佩她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014年9月20日,60周年校庆一天参观客流突破历史,一天工作结束后合影
左起:我(刘艺璇),小琳,朱萱,芷楠,范典
我们这一批讲解员2013年秋上手,也算是老人了。今年就要毕业,除了我读研还在本校,大家都要离开了。后面还要多把机会留给新人,让他们多历练。不过只要博物馆需要我,我继续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