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大讲堂】第五期:关正文讲座回顾:一场关于文化与市场之间关系的探讨
【传媒大讲堂】关正文讲座回顾:一场关于文化与市场之间关系的探讨
相信自己的观众,相信人民的文化需求。因为受众的文化需求是有主流的,我们尊重那些多元文化的存在。——关正文
4月26日晚上六点半,一场由《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为传媒学子带来的思想盛宴如期而至。
在全程近三个小时的“受众的核心利益与文化的市场机制”主题讲座中,关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策划制作《见字如面》以及其他节目时候的经验与思考,引发了在场同学们对于“文化与市场之间关系”问题的强烈兴趣。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热情不已,关老师亦是对每位同学的提问做了耐心解答。
正如讲座一开始由好友柴璠老师介绍时所说,关老师无论是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还是在日常的审美当中,他的身上始终体现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所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这便是关老师的人格魅力。
市场对文化的偏见
从抛出问题“什么是市场化”开始,关老师展开了他的演讲。“市场化就是以市场为主要手段,去调节、配置社会资源。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过去无法想象的可能被市场化的东西,实际上已经全部市场化了”。
对于“市场化”,我们已经不认为它是洪水猛兽了。“但是,就是有一个领域,对市场化还抱有着非常明确、强烈的偏见,就是我们说的文化领域”。大众普遍存在对文化进入市场从而导致文化低俗化、泛娱乐化甚至是娱乐至死等等看法,这些是目前的主流看法。
短期的代偿作用与长期的多元生态
在关老师看来,互联网真正开启了中国传媒市场化的进程,因为互联网拥有着市场营销的主动权。但就目前对“文化进入市场普遍存在担心”的主流观点而言,关老师举出了《见字如面》的例子。“《见字如面》一直被称作网络上的一股清流,是因为我们确实经历了网络综艺的低俗化时代。而经历这样浅娱乐时代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以前太缺了,因此一旦市场有了一个缝隙,它就会疯狂生长、喷发出来。但是我们需要担心吗?”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稀缺之后的补偿机制,是一种我们人体也会有的代偿功能”。关老师指出,在欧美这些从来没有限制过内容生产自由的地方,低俗娱乐、浅娱乐在正常的人群当中从来不是主流的文化消费品种。
而这便是我们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文化常识与常态。
没有一个民族会娱乐至死
“短期的‘喷发代偿’之后,文化会自己回到一个应有的‘主流品种占主流地位’的消费状态,这才叫‘文化自信’。”因此对于“娱乐至死”,关老师指出我们从来没有必要担忧。
“第一,全人类各国并没有发生‘娱乐至死’的现象。第二,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其他民族更‘娱乐至死’。所以,我们在做《见字如面》的时候就坚信我们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
市场机制对文化产业同样具有先进性
关老师认为,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优于人为配置资源的先进性。人为配置资源过程中,个人辨认能力可能会制约传媒创新,这是其局限性所在。而市场配置资源会因受众的多元需求激活出优质产品的产生。
“因为人民大众主流文化消费需求是明确的,不会是低俗文化产品。因此我们要相信人民,从而相信由他们组成的市场评价机制。怀疑市场机制是因为你信不过你的观众、信不过人民、也信不过人类文化生活的主流”。
让我们敬佩与感动的是,近三个小时的演讲,关老师一直是站着讲述的,尽管他自谦说是因为“自己觉得坐着太累”。关老师的人格魅力以及丰富的学识涵养征服了在场每一位观众。
同时,关老师对我们传媒学子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提出了他的建议: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对文化传播独立思考以及审美判断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养成需要我们读更多的书、积累更丰富的经验。
在最后,关老师也透露给《见字如面》的粉丝们关于第二季嘉宾的消息:只要第一季中的那些嘉宾档期没有问题,我们还会邀请他们。同时第二季的嘉宾会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