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新闻
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地址:北京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咨询电话

010-65783703

进入详情
网上预约
预约参观

新闻

第二届工作坊精彩回顾 | 专家思想汇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涂凌波



涂凌波教授着重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通过融合传播推动文博资源的扩圈。他分析了当前传播环境的特点,包括平台化和圈层化,并介绍了虚拟现实、短视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博资源传播中的应用。同时,涂教授还分享了电视学院团队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实践,强调了用户主体性的崛起和圈层文化的影响,其中关于“圈层”和“破圈”的定义他提出了如下阐释与坚持:第一,圈层边界的打破并不意味着圈层文化的个性和独立性的丧失,真正优秀的文化是有圈无壁的,文化在破圈时不会降低我们文化本身的含量;第二,破圈本质上是寻求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情感共鸣,更大地实现社会影响力的过程,在融合传播时,传播者要去研究用户的习惯,要把我们的文博资源进行更多样化的、故事化的、符号化的处理。在此基础上,涂教授提出了通过内容共创和技术支撑实现文博资源破圈的策略,并期待文博资源在被看见、被传播、被参与当中,实现融合传播的破圈。

 

中国文物报社博物馆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 李晨



李晨主任主要从四个部分出发,探讨数字赋能博物馆文化传播这一话题——一是博物馆事业的一个发展现状,二是从全媒体时代独特的组成部分讲博物馆传播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三是不同媒体平台视野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传播的发展情况。四是探索性地看看目前已经开展的工作。他介绍了博物馆数字文化资源的开放趋势,强调了博物馆作为媒体平台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博物馆在数字传播方面的实践案例。他还提到博物馆传播的政策支持和未来发展方向,呼吁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传播效果,推动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创新。

 

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秦勇



秦勇教授指出,当前我们正处于宽人工智能时代,智能语音作为其重要分支,已在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方面取得显著突破。目前,智能语音技术在活化文化传承过程中已涌现出许多创新应用。他详细介绍了AI写诗、作曲及数字人等文化创作实践,并特别强调了该技术在保护濒危方言和促进文化传播方面的关键作用。例如,通过构建集语音识别、合成与数字人技术于一体的方案,能有效实现方言的动态保护与传播,其团队开发的“粤语数字人”项目即为成功范例。此外,秦教授还提出利用智能语音技术为观众定制个性化用户画像,解决博物馆沉浸式传播中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文化的精准触达与“记忆存留”。这些前沿应用展示了智能语音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播与创新注入的强大动能。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张远



张远教授围绕AI产品传播多学科协同赋能的信息传播研究范式”发表演讲。她指出信息传播研究正处于智能传播新阶段,并详细阐述其团队在计算传播与智能传播方面的实践探索成果。在计算传播层面,其团队开发的“群体情绪传播分析系统”通过文、工科深度协同,解决了热点事件发现、传播过程模拟与关键节点势能预警等问题,具备时空双维解析与自动报告生成能力。在智能传播前沿,张教授分享了构建“信息传播实验场”的方法以及其在日常实践方面的作用。张远教授表示,其团队将持续优化信息传播研究实验场,推动智能传播技术的深化发展,以期为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实际传播工作提供更强支撑。

 

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与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 周亭



周亭教授围绕“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场景化与想象力”发表主旨演讲。她深入剖析了当前国际传播面临的三大困境:信息流进与流出的结构性逆差、中国形象与西方主观认知的反差、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显著落差,并指出文化传播易被意识形态化的问题。针对上述挑战,周亭教授提出国际传播需实现四个系统性升级:从单纯追求发声转向推动认知改变,从传统产品形态转向网络化产品,从覆盖大众转向影响关键少数群体,从免费输出转向付费产品模式,并强调精准传播需依托场景化策略。在创新实践层面,周亭教授重点介绍了智能技术赋能传播的突破:通过“内容智能体”模拟受众反应以优化投放策略,并创新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类人智能体提取“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指标,为文化传播的科学评价提供新范式。她指出,唯有将技术工具与人文洞察深度结合,方能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实现从“传播”到“认同”的跃升。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艺术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 刘鹏



刘鹏教授发表了题为“文博讲解艺术策略研究”的主旨演讲。她指出,面对去中心化传播生态与网红语言冲击,博物馆亟需重构传播思维以应对时代变革,并强调在AI技术深度赋能的背景下,博物馆必须坚守文化使命核心,聚焦空间传播效能优化,重点提升讲解员的三大核心素养——现场感、情感传递能力与多模态能力。通过学生创新实践佐证,刘鹏教授阐释了年轻一代对文博传播范式的突破性探索。她总结提出,博物馆传播应立足空间作为传播引擎的本质功能,在线上线下融合场景中精心架构故事链条,提升讲解的文化辨识度。中国传媒大学将持续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探索人机协同的文博传播新路径,助力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北京市文旅局副局长 白杰



白杰研究员基于国际博物馆学词典翻译实践,提炼当代博物馆学四大核心命题:可持续发展——博物馆应参与社会建构,高频关注气候变化等议题;可及性——实现“可触达、可进入、可使用、可理解”四原则,尤其保障残障群体权益;职业道德准则——强调国际博协1986年准则的基石作用,呼吁行业自律;使命宣言——倡导博物馆立足社会责任明确个性化发展定位。他指出,中国博物馆实践存在理论衔接不足的问题,其中生态博物馆概念被误读、职业道德准则普及度低、可及性服务尚未全面落实等。白杰以首都博物馆通史展陈迭代为例,阐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地路径;同时反思技术应用,提出“AI加时代需与物联网、互联网时代叠加共进”的辩证视角。

 

上海大学教授/国际博物馆亚太地区联盟主席 安来顺



安来顺主席围绕“人工智能应用于博物馆传播的四个基本问题”展开论述,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博物馆领域的应用。首先,从技术、术语、基础构建三个角度解析人工智能:技术上,它属于数字技术,可实现流程自动化,通过聚合数据集训练预测未来数据;与机器学习相比,人工智能更注重将技术融入社会各领域;其基础构建涉及数据集、标注等,需多元交互。紧接着,他阐述了人工智能为博物馆传播带来的四大机遇:一是提供内容支撑,如大都会博物馆通过自动标识系统实现藏品与观众互动,为传播奠定基础;二是创新载体,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利用机器学习分类分析艺术品,优化管理与研究;三是优化体验,如蓬皮杜中心的聊天机器人提供导览服务,增强便利性;四是促进社会参与,如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借助生成式AI让公众参与艺术再创作,修复艺术品等。同时,安主席也指出了面临的挑战,包括数据集偏差、叙事立场中客观与干预的矛盾,以及伦理、法律等层面的问题。

 

故宫博物馆出版社社长 果美侠



果社长以“融合与创新下的博物馆多业态传播”为题进行讲述,结合自身22年博物馆工作经验,她提出当前博物馆传播需通过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跨界融合,以“文化+科技”“文化+教育”等模式推动创新实践。博物馆业态已从单一展览扩展为教育、出版、文创、数字体验、文旅融合等多元形态,并通过“营销导向”优化传播效能。在传播层面,需综合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渠道,如AR互动、盲文出版、多语种图书等。果社长强调,传播的核心在于“人工才能有智能”,技术需服务于内容本质。例如教育活动中设计“神兽创作”思维课程,出版领域探索音频栏目转纸质书、数字沉浸式项目(如《千里江山图》三维呈现),均以深度文化解读为基础。她提出,多业态传播需关注三大层面:人的协作、技术载体选择与作品呈现形式,最终实现“从知识传播到育人传播”的升级。

 

清华大学科技博物馆馆长 吴国盛



吴国盛教授在探讨科学博物馆发展时指出,国际科学博物馆主要分为三大类:自然博物馆(收藏动植矿标本)、科学工业博物馆(收藏科技仪器与工业制品)和科学中心(互动体验为主)。他强调中国目前缺失科学工业博物馆这一关键类别,将导致“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科学的艰难历程缺乏文物见证”。吴教授剖析了博物馆的哲学本质,提出其是“现代性生产正当性的场所”,通过展品陈列实现“战利品的显摆”,例如自然博物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革命博物馆则强化历史叙事权威。

 

他以巴黎工艺博物馆、伦敦科学博物馆及德意志博物馆为例,说明科学工业博物馆需以实体藏品为核心,融合历史脉络与技术演进。针对中国现状,吴教授呼吁填补工业类博物馆空白,并指出科学博物馆虽仅占全球博物馆总数20%,却承载超50%的观众量,其发展对科教兴国战略具关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