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地址:北京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第二届工作坊精彩回顾 | 青年学者说
日本国立奈良文化财政研究所杨萌
多模态传播理论在考古遗址展示中具有独特价值。日本飞鸟国立历史公园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知与数字技术的有机整合,构建出沉浸式的多模态协同,触发多种感知的展示传播体系,有效提升了观众的感知体验和文化认同。研究表明,传统以文字和图像为主的单一展示模式已难以满足公众对深度理解与情感共鸣的需求。多模态手段不仅增强了信息传递的层次感,也激发了观众的身体参与与情绪联结。该实践为中国遗址公园提供了重要启示:应在展示理念、设计路径和教育功能上突破模态局限,推动从“展示点”向“文化场”的转型。
南京大学高梦珂
“博物馆+公共交通”的跨界合作,让文化传播从传统封闭空间走向日常高频流动的交通场景。通过引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提出“传播机制—情境体验—认知激活—情感共鸣—认同生成”的传播模型,解释了人们如何在无意中接触展览、产生兴趣,并逐步建立起文化认同。这种方式不再依赖观众主动前往博物馆,而是在通勤途中就能顺路遇见文化,实现了文化传播的日常化与潜移默化。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传播效率,也推动了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深入融入与认同建构。
北京印刷学院刘溪泽
博物馆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以建筑形态、展厅布局与陈设展品等实体空间要素传播文化知识,还需发掘其场景潜能,在展厅布局、文物陈设、媒介交互等层面强化与公众知觉的交互体验,在空间布局、展品陈列和文化传播环节注重场“文化历时传承”“文物空间共在“与”受众即时体验“的三重场景秩序,潜移默化地形塑公共文化空间的气质品位。
故宫博物院孟琪
在数字化传播语境下,传统博物馆语音导览面临更为多元化的观展需求。通过“乐林泉”语言导览的实践表明,当导览文本试图由信息传递转向沉浸建构时,更能发挥其在受众间情绪调动与教育传播的作用。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编码—解码”理论,可揭示语音导览作为文化情境编码器的类型化生成可能,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的介入或为讲解词类型化生成提供技术支持,有望构建可调配、可协同的传播机制,拓展博物馆语言表达与公众联结的多元可能。
西北大学张健
本研究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强调人工智能不仅影响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结构与路径,更参与了文化意义的生成与权力关系的重组。在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也要警惕其背后算法权力的隐性扩张。算法具有的筛选权、决策权与叙事权可能对博物馆的文化主导地位构成侵蚀。面对这些挑战,博物馆应坚守主导地位,避免人工智能过度占据文化传播的话语权,审慎对待、仔细考量人工智能的应用问题,在技术规范和伦理规约方面提前布局防止技术失控。
沧州市博物馆邢雨龙
文章以沧州市博物馆“蕉林遗韵特展”为例,探索出基于轻量化 AI 技术的多模态传播路径,通过开发 “看展精灵” 智能体、打造 AI 数智讲解员、开发数字手语讲解视频等方式,结合本馆特色知识库、文物知识图谱,形成效能叠加,实现基础服务全覆盖与特色服务创新。该实践构建了“小而美”传播范式,验证了“轻量化技术适配”的有效性,提出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中小型博物馆转型提供了实践与理论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延羽妃
站在数字文明的新起点,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局限于藏品规模,而是能否在技术浪潮中守住文化根脉,在交互创新中传递人文精神。将LDA主题模型运用到博物馆学研究中,可以为博物馆行业新媒体传播提供技术赋能而不失文化本真的转型思路,让博物馆在 AI 时代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体验中心与价值共鸣场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连新民
在AI技术赋能下,中国博物馆实现从策划、制作到传播全流程自主创新的标志性突破,激活博物馆传播机制和体制的深层次变革。在AI赋能下,博物馆传播内容的生产智能化;博物馆传播场域通过数字技术被重构;博物馆传播角色产生异变;博物馆传播功能的范式转变;博物馆传播被赋予议程设置功能。博物馆作为当今社会日益重要的传播媒介,新时代博物馆从业者,需要不断强化传播思维。首先要转变思维,树立“大传播”理念;其次要搭建平台,重塑“大传播”格局;其三要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媒介素养。
西安美术学院刘晋
口述历史是博物馆收藏“活态记忆”的重要方式。随着AI技术的发展,其逐渐成为辅助博物馆高效地转录、索引、标注和分析海量的口述历史资料的重要工具,大大提升了口述史资料的可检索性和可用性。并且通过智能剪辑、虚拟人物呈现等方式,创新口述历史的传播与展示,让个体生命故事更具感染力。能够让观众更直观、更深切地理解口述历史的语境和情感,将口述历史从“聆听故事”变为“经历故事”。鉴于AI在口述历史中的深远影响,建立健全的伦理审查机制和技术规范至关重要。
南开大学武雨萱
在AI时代,部分博物馆引入了数字人作为文化传播的创新载体,通过数智技术重塑公众文化体验。博物馆数字人主要有写实型与艺术型两类,通过智慧问答、语音讲解、文化宣传等核心功能助力文化传播。能够提高文化传播内容的广度、深度与准确性,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拓展博物馆文化传播边界。然而,当前数字人也面临着可持续运营能力较弱、同质化设计缺乏文化辨识度、情感交互机械等困境。在未来,需要在形象设计、功能演进与情感交互等多个维度进行优化,进而实现具有文化特色的个性化、情感化表达,讲好中国故事。
中山大学潘馨怡
人工智能推动文化传播范式转型的背景下,Neural Radiance Fields(NeRF)作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创新三维重建技术,正在为博物馆的多模态叙事提供新的技术支点。在文物保护和宣传教育的应用中,NeRF技术展现了巨大的潜力。通过快速高效的三维重建,NeRF能够为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项目提供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增强文物展示的真实性和互动性。此外,NeRF也能助益虚拟博物馆和在线展览的推进,给文物提供新的视觉表现形式,为观众提供全新的艺术视角和文化体验。研究表明,NeRF技术为文物的数字化提供了新路径,正成为链接历史文明与现代传播的重要纽带。
长安大学韦珍妮
在博物馆多模态叙事研究中,AI技术与文物的结合是核心方向之一,其核心价值在于优化观展体验,通过AR、VR等技术降低受众理解门槛,让展览更贴近大众需求,避免因内容晦涩导致的传播壁垒。同时,需借力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将文物叙事转化为具有传播力的内容,兼顾普适性与吸引力,实现文化传播与“致富密码”的双重效应。但需注意,技术投入成本构成现实挑战,博物馆应平衡技术应用与经济可行性,在保证内容质量适配多数观众的前提下,探索低成本高效能的多模态叙事路径,最终实现艺术服务大众的目标。
中国传媒大学夏琪骅
本研究立足具身认知理论,探讨AI时代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叙事转译与活化传承领域的创新路径。传统博物馆的叙事模式受限于物理时空,观众认知多依赖静态展陈的视觉接收,而具身认知理论揭示人类对历史的理解本质上源于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如观众围绕文物的空间移动、观察角度的调整等具身行为均是构建历史认知的重要维度。AI技术的介入则突破了这一局限,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重构叙事时空,使身体与虚拟文物的交互成为解读历史的新媒介。
历史活化的核心在于实现现代身体经验与古代文明的感知共鸣。技术能够成为连接古今的具身媒介,博物馆超越单纯的展示功能,成为激活文化生命力的公共场域。这一实践为博物馆数字化转型与传播提供一定启示,须以人的具身体验为核心,技术真正服务于历史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以此使得文明记忆在当代社会获得持久生命力。
大连理工大学王玉宇
馆藏文物数智化是智媒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关键路径,其呈现出人机交互化、体验移动化及业态立体化特点,如VR/AR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移动终端拓展文物的传播边界,文创与多领域跨界构建业态网络等。但当前仍面临诸如文物数据不完整、管理不完善、专业人才不足等困境。对此,应创新数智展览模式,完善文物数据库与交互系统;规范管理体系,建立标准体系与全国共享平台;强化人才支撑,搭建人才数据库、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中央音乐学院章林欣
流行音乐是情感记忆与文化认同载体。本文以台北流行音乐中心《摩登时代:唱片转动・流行诞生》展览为案例,探讨音乐作为文化记忆触发器的作用。展览通过唱片、流行音乐与空间交织,从留声机到制作人记忆书房的展示,再现唱片将瞬间音乐转为可保存文化记号的过程,见证台湾地区流行音乐现代性进程轨迹。音乐作为声音的表现形式,其具时间性,能召回过往情境,建立观众共通的文化记忆场域;而互动设计区域更使观众在身体移动与感官参与中建构历史体验,使观展成以听觉为核心的集体记忆表演。音乐展览由此成为文化再生实践,让观众重新理解流行音乐历史厚度与文化价值。
南开大学杨晓雅
县级博物馆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资源困境,制约文化传播功能发挥。AI技术为其突破瓶颈提供可能,关键在于构建“轻量AI工具+平台协作+公众参与”框架。通过开放API等降低技术门槛,适配基层成本需求;依托“大馆带小馆”、“繁星计划”等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服务效能;公众参与以UGC等激活用户创造力,填补专业力量缺口。三者协同形成动态闭环,可破解资源约束,提升文化叙事与传播覆盖面,为县级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提供“低成本—高效益”可复制范式。
北京语言大学徐矢初
协作民族志与多声部叙事的方法能为AI时代多模态传播提供丰富的叙事素材与叙事视角。同时在传播过程中,协作式的集体叙事在引发观众共鸣、观众交流以及观众共创中具有积极效果。“中国藤”项目中,外国学员在我国遗产学习过程中心得的记录能够更好的译介中国文化,为叙事如何使英语世界观众理解多维度的中国文化提供了借鉴。我也希望未来此类协作的集体叙事与多声部叙事方法能在多模态传播的博物馆叙事中得到应用,为讲述中国、活化遗产提供路径。
厦门大学夏瑞雪
本研究聚焦中国国有博物馆,通过深度访谈探索博物馆从业者对博物馆外交、虚拟技术的认知以及虚拟技术对博物馆外交的影响。本研究创新性引入“资源拼凑理论”,结合“软实力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博物馆应该将有限的虚拟技术资源与外交实践相拼贴,在避免技术之上误区的同时,推动虚拟技术与文化价值深度融合,以“数字化出海”等模式突破传统外交困境,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武汉大学朱梓函
遵义会议纪念馆作为重要的革命历史纪念地,其传播方式的创新不仅关乎自身发展,更关乎红色文化的时代生命力。即使当前游客数量稳定,纪念馆仍需主动拥抱多模态传播,实现文化传播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从单向输出到多维互动,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体验,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生态。未来纪念馆应进一步结合AIGC等新兴技术,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让革命精神以更鲜活的方式深入人心。多模态传播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升级,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思维的革新,唯有如此,红色基因才能真正代代相传。
中国传媒大学冯喆
多模态传播通过整合视觉、听觉、触觉及数字媒介,为博物馆突破传统线性叙事提供新路径。其核心在于构建多感官协同的沉浸场景,激活观众“具身认知”,使其自主建构文化意义。以中国考古博物馆“龙·中华民族的图腾”云展览为例,VR/AR技术实现实体展闭幕后文物“数字永生”,支持交互操作与多模式观展,延展叙事时空并深化文化理解。
然而实践仍存困境:理论层面,博物馆学界对多模态研究关注不足;应用层面易陷入“为创新而创新”误区,技术喧宾夺主削弱历史语境,或导向感官刺激而非文化思考。同时需平衡年龄与文化背景差异,破解“个性化叙事与普适性表达”的矛盾。未来需以人文内核驾驭技术工具,在虚实交融中实现文化深度传递。
江西财经大学王光辉
本研究以良渚古城数智体验馆为例,针对数字博物馆存在的“技术空转”与“符号失语”困境,提出“多模态符号系统重构”理论框架。区别于传统符号学静态分析,该框架整合罗兰·巴特神话符号学、刘涛空间修辞学及詹金斯参与式文化理论,构建“物质—媒介—关系—意义”四维动态模型,揭示数字技术驱动下符号系统的动态重构逻辑。并批判性提出“深度解码—效能统筹—伦理规避”平衡路径,旨在技术应用与人文价值间建立动态平衡。
南开大学何沛柔
互动叙事类游戏逐渐成为博物馆传递文化信息与激发公众体验与学习兴趣的新兴数字手段。然而,现有博物馆游戏在情感沉浸、交互机制与协同体验方面仍存在显著不足。本研究引入具身认知理论,系统分析玩家在互动叙事游戏中通过身体在场、参与、反思实现体验、学习与意义建构的机制,并提出包含沉浸感知、交互行为与意义建构三个层次的有效游戏设计框架。通过介入对国内外典型游戏案例的分析与对比,研究论证了该框架在提升游戏沉浸体验、激活身体参与及增进文化理解与认同的理论适切性与实践可行性。
中国传媒大学高明华
本文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探讨博物馆展览在数字化与多模态传播背景下的策展设计策略。展览不只是文物陈列,更是通过设计语言构建的文化传播场。设计师在策展中不仅承担视觉美学的实现者角色,更是意义组织者与符号系统的构建者。通过视觉引导和空间布局等多模态手段,设计赋予展览以叙事节奏和文化深度。文章特别提出,设计需在技术与文化之间建立桥梁,防止“技术先行”导致内容空转,主张构建以设计主导的跨学科策展机制。该研究为多模态展览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引。
天津杨柳青画社赵蕊
一是针对天津杨柳青年画的保护传播困境,可依托AI技术突破融合与信息化瓶颈,以数字化路径赋能非遗“活态传承”,为同类非遗保护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赋能范式。二是凸显AI在杨柳青年画数字化中的核心价值,通过3D扫描等技术精准采集文物数据,构建数据库,阐明数据资产对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意义。阐释了AI在非遗保护全流程的应用逻辑:采集环节借高清扫描与算法修复还原古画风貌,传播环节以生成式AI及跨技术融合创新表达,论证技术驱动下非遗保护与传播的协同创新机制。立足非遗现代转化,AI可助力杨柳青年画实现跨业态融合,从互动体验到研学实践及文创开发,为非遗产业化、年轻化传播提供技术融合的实践方向。综上,AI赋能杨柳青年画的实践价值在于革新传播方式、激活文化基因,促成传统非遗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为数字时代非遗传承提供“技术+非遗”的深度融合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