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新闻
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地址:北京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咨询电话

010-65783703

进入详情
网上预约
预约参观

新闻

传媒博物馆举办“胶片光影重现-胶片相机与暗房洗印”沙龙

615日至16日,传媒博物馆精心策划的第十四期传媒科普文艺沙龙“胶片相机的拍摄与暗房洗印——回到影像发生的瞬间”圆满结束。知名摄影专家张旭龙老师引领观众参与者穿越时光,亲历胶片摄影从拍摄到冲洗诞生的完整魅力旅程,在数码浪潮中重温银盐影像的独特质感与手工哲学。



首日:光影的初次捕捉——一机一卷一刻


活动首日,在张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参与者首先沉浸于老式胶片相机构造的奥秘中。现场陈列的经典相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理解摄影本质的钥匙。张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胶片特性、曝光原理与相机操作精髓。随后,参与者领取相机与胶片,在张旭龙、王天龙、杨祥、王也等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们自主给机械相机装设胶卷,然后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前往博物馆门口的钢琴湖畔进行外拍实践。随着每次光线的变化,张老师都会指导大家要重新测光,每一次快门的谨慎按下,都承载着对光影的郑重承诺,参与者亲身体验了胶片时代“一机一卷一刻”的专注与珍贵。






次日:暗房魔法——见证影像的诞生


次日活动进入核心环节——暗房洗印体验。参与者带着首日拍摄完成的胶卷,踏入传媒博物馆临时暗房。在张旭龙、王天龙两位老师的细致讲解与安全指导下,众人分组亲历了将潜影变为可视影像的完整化学过程:



1、装卷进显影罐

在老师的指引下大家拆下胶卷,因为每种相机时代、品牌都不同,最早的一款相机是上世纪50年代的蔡司依康相机,所以拆卸方法也都千奇百怪。卸下胶卷后,张老师给大家演示如何在暗袋里把胶卷装入显影罐,并让每组同学自行体验装设自己的胶卷,但这个环节也是最难的一个,因为在没有大量实践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顺利的把胶片放进显影罐。





2、显影(Developing)

胶卷被装入显影罐后参与者精确控制时间(通常6分钟),在显影液中进行化学反应,使曝光后胶卷上的潜影银盐转化为可见的黑色金属银,负像逐渐显现。

 

3、停显(Stop Bath)

显影完成后,胶卷迅速转入停显液(常用弱酸溶液)中。这一步旨在快速中和残留的强碱性显影液,立即停止显影过程,防止显影过度(约30-1分钟)。

 

4、定影(Fixing)

胶卷随后浸入定影液(主要成分为硫代硫酸钠)。定影液溶解掉胶卷上未感光的卤化银晶体,使显影形成的黑色金属银影像永久固定下来,胶片变得透明(时间约5-10分钟)。



5、水洗(Washing)

完成定影的胶卷需在流动清水中彻底漂洗,以完全清除所有残留的化学药液。这一步对影像的长期稳定保存至关重要(通常持续15分钟)。

 

6、晾干(Wetting Agent & Drying)

水洗后,胶卷浸入润湿剂(如海波清除液),减少水渍残留。最后,胶卷被悬挂在洁净无尘的环境中自然晾干。




在等待胶片干燥的过程中,张旭龙老师分享了“等待的哲学”——在胶片摄影中,从按下快门到最终看到影像,需要经历拍摄、冲洗、印放等过程,这种延迟的满足感培养了摄影者更深沉的期待、反思与对结果的珍视,这是即时成像的数码摄影难以替代的独特体验。当干燥后的胶片从片轴上缓缓展开,负像在灯光下清晰呈现时,暗房里充满了参与者的惊叹与成就感。每一卷胶片,都凝聚着参与者两日的专注投入与手工技艺的结晶。




一位年轻参与者激动地表示:“在红光下亲手冲洗自己的胶卷,看着影像一点点浮现,这种震撼和满足感远超屏幕上的即时回放。每一帧都如此珍贵,让我重新理解了摄影的分量。”




传媒博物馆此次沙龙召集人薛老师表示:“本次沙龙不仅是一次技术回溯,更是一次对慢工出细活、对手作温度、对影像本质的深情致敬。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公众重新发现和珍视胶片摄影所承载的独特美学价值、工艺精神与‘等待的哲学’。”

 

本次胶片沙龙在参与者满意的笑容中圆满落幕,传媒博物馆未来将配合中国传媒大学实践教学持续推出兼具专业性、体验性与文化深度的特色活动,成为连接传媒历史与公众体验的重要文化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