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地址:北京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红色广播人|魏琳:人民广播第一代英语播音员
01 个人生平——向世界传递党的声音
1924年,魏琳在上海出生,1945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外文系。大学期间,她接触到《新华日报》《大众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程》等进步报刊书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及解放区的民主生活有了一定了解,被吸收进新民主主义青年社。
1946年4月魏琳来到张家口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同年7月,任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英语播音员。1947年8月转至晋冀鲁豫解放区涉县,参加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筹备工作,并成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首批专职英语播音员。
1947年魏琳(后排右一)和柳荫夫妇及晋察冀电台工作者的孩子们
新中国成立后,魏琳先后在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担任英语播音员、英语播音组组长。从始至终,她都坚持用英语向世界传递党的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02 魏琳与对外广播——红色英语广播第一人
1946年2月25日,由美国、国民党和中共三方代表组成的军事小组委员会签订了《整军方案》。在此背景下,中共迫切需要大量英语翻译人才。周恩来下达指令,要求在半个月内,从重庆和成都的高校中筛选出大约100名政治立场坚定且英文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快速培训,以便在美方人员参与的国共军队整合工作中担任翻译。魏琳被选中后,将原名蒋琳琳改为魏琳。她入学张家口的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在外语干部训练班完成学业,随后进入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1946年7月22日,该台增办了英语广播,魏琳担任英语播音员,开始了她的广播生涯,后因战争形式,随大部队迁至涉县。
1947年9月11日,涉县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冲破敌人的新闻封锁,第一次用英语向全世界播报中国革命的真实信息,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对外广播的新纪元,魏琳在陕北台英语新闻节目的“开场白”中宣布:“今天,9月11日,我们开始播送新办的英语新闻节目,由新华通讯社专为讲英语的朋友们提供关于中国方面的新闻。我们要通过这个电台向讲英语的世界各地听众,播送有关中国时事的简明、真实的报道。因为我们相信这样的材料是不容易从其他地方得到的。我们准备向听众报道中国正在前进----全人类五分之一的人民正在排除一切障碍走向新的民主生活。这将对今后世界发展的道路发生深刻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魏琳播音时的照片
陕北新华广播英语新闻节目开播时,其信号在南亚、东南亚的广阔地域内均能被清晰接收。在气候条件允许时,这股电波甚至能跨洋过海,让远在欧洲和北美的听众也能接收到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之声。
从涉县走向世界的英语国际广播,传播了我党的政策和主张,赢得了世界的理解与支持,魏琳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魏琳的女儿崔红曾这样介绍自己的母亲魏琳:“我母亲原在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工作,后调入位于西戌镇沙河村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是新中国首位英语播音员。当年,她用英语播发了中共中央的‘五一口号’,这是她一生中永远难忘的记忆!”
紧随中国革命的脚步,魏琳通过英语广播,将党的声音传递给世界。这声音成为了一扇窗口,使众多国家的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魏琳也被誉为红色英语广播第一人。
1996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魏琳举办了从事英语播音50周年纪念会。魏琳撰文写道:“话筒陪伴我度过大半生的岁月。我始终把自己的理想和生命与话筒、播音室紧紧地连在一起,我深深地热爱着对外广播事业。
1950年代,魏琳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大楼播音
魏琳的一生与话筒紧密相连。在中国国家广播电台,她不仅播报新闻,还主持多档文艺节目。即便在1983年离休后,她还主持过推广中国民族文化的专题节目。
结 语
魏琳作为中国对外广播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她用英语播报的不仅是新闻,更是党和国家的声音和形象。魏琳曾说:“英语播音是我无悔的选择,用我的声音把中国同世界听众联系起来,多么光荣啊!”
内容整理丨姚彦玮 李济楚 于烁塔娜苏杭 王佳音 张瑾博
美术设计|许艺川 舒奕扬
视频制作|肖洋 王泽涵
排版|许灏辉 衡小芳
责编|陈继东 于宁
编审|牛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