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资讯

新闻
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地址:北京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咨询电话

010-65783703

进入详情
网上预约
预约参观

新闻

“第八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下篇)


2023512日下午,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博物馆学会主办,北京博物馆学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北京博物馆学会新媒体与传播专业委员会、京津冀高校博物馆联盟承办的“第八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在北京广播大厦酒店继续分享精彩内容。


第八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主题演讲


下午的论坛分为两场依次进行,论坛上半场由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哈骏主持。


主持人:北京博物馆学会秘书长 哈骏


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秘书长王红专、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原博物馆馆长贾铁英、河南工业大学中国粮食博物馆名誉馆长师高民、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倪婉、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蓝韶清等嘉宾为博物馆数字化路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秘书长 王红专


题目:《当前民间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王红专表示,目前全国民间博物馆总数可达千余家,而且仍有快速增长、蓬勃发展之势。北京和苑博物馆是国际交往、文明对话的平台,各国首脑和政府代表团访华参观的景点,外交官、跨国企业和国际媒体经常活动的场所,多国高等学府作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基地。他指出,加强民间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民间博物馆的大众化问题、系统化问题和国际化问题。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质的民间博物馆,既要在国内承担起宣传教育的责任,也要在对外交往中,讲好中国故事,尽展大国风采,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因此,民间博物馆要加强对外开放,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与融通,在民间外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原博物馆馆长 贾铁英


题目:《数字藏品:高校博物馆文创的新路径》


贾铁英提到,长期以来,藏品真伪的鉴定是困扰收藏界和艺术市场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围绕藏品的“物性”展开。艺术史发展过程中,“物性”通过丰富的再现手法逐渐退场,而互联网和AI可以加速我们走入彻底的“人类改造的自然”。长久以来,数字作品的复制性和原作的唯一性之间存在广泛争论,数字藏品的出现,或许可以成为解决数字艺术唯一性问题的关键。他梳理了数字藏品在国内的发展脉络和相关规范要求,认为数字藏品是高校博物馆文创的新路径,并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高校博物馆发行数字藏品的经历,提出对高校博物馆数字藏品的四点发展建议:一是适度超前布局;二是突出文化品味;三是坚持公益原则;四是筑牢安全底线。


河南工业大学中国粮食博物馆名誉馆长 师高民


题目:《博物馆的文化使者<中国饭碗>系列丛书策划报告》


师高民提到《中国饭碗》系列丛书的策划,起因是对粮食和图书馆的关注,粮食和图书具有共通性,一部粮食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发展史,而图书是人类历史的记载,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粮食和图书正是中国粮食博物馆的主题方向。中国粮食博物馆注重研究工作,借助高校的学术优势,把博物馆的主题和藏品用图书表现出来、传播出去,使博物馆产生更大更持久的社会影响。《中国饭碗》系列丛书出版以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师高民强调,图书是高校博物馆最有力的、最有价值的文化使者,博物馆写书,书写博物馆,是未来值得努力的方向。


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倪婉


题目:《敦煌有归期,何处不相逢——“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回顾》


倪婉在演讲中回顾了成功举办的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万里千年”——敦煌考古特展。特展的萌芽源于和彭金章老师的约定,以及彭金章老师、樊锦诗老师与武大的特殊情缘,2022518日,展览落地,展出百余件珍贵文物和四个全景复原洞窟。万林艺术博物馆敦煌特展秉承独特的策展思路,以“丝路漫行”为背景,北区考古为重点、亮点,石窟壁画、彩塑为吸睛点,“历程”故事为暖心点,“院校联手”为特色,围绕“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展现几代“莫高窟人”匠心呵护遗产的故事。“院校联手”过程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技术,打造球幕影院等数字互动展区,助力“数字敦煌”建设。她分享了武汉大学“志愿者-校内师生-社会大众”的三圈层特色育人模式,并详细呈现“让文物和文化活起来”的珞珈方案。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 蓝韶清


题目:《高校博物馆原创性学术展览的策展实践——以近代广东中医教育专题展为例》


蓝韶清以近代广东中医教育专题展为例带领大家探索高校博物馆原创性学术展览的策展实践。该展览精选106/套文物,配合图片、表格、模型、场景、实物等辅助展品,展示近代广东地区中医学校建立、发展的艰难历程,展现近百年前中医药事业在抗争救亡中曲折发展的历史风貌。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巧妙设计展览空间,紧扣展览主题和时代特征设计展览风格,氛围营造展览场景,巧心搭配展览陈列,细心保护文物本体。此外还通过馆校联合、媒体报道、观众调查、专家讲座、物料宣传、文创产品、线上导览、展览图录等方式进行展览教育与推广。


论坛下半场由中国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委会副主任魏永平主持。


主持人:中国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委会副主任 魏永平


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副馆长 牛慧清


题目:《打造融媒报道新高度,提升博博会文化传播力》


牛慧清分享了传媒博物馆在“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承担主体责任,联合其他单位开展的“100小时直击博博会”大型融媒体传播活动。活动分为立体直播、线性直播两大体系,立体直播通过博博会小程序,实时呈现博博会全景内容;线性直播共进行101小时直播,成为国内文博行业现象级融媒传播爆款产品。100小时直播充分彰显融媒传播的特色,实现融媒传播全覆盖、场景直播全呈现、沉浸体验全交互,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主活动直播14场,嘉宾访谈视频直播37场,100多个全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推流,直播观看量3460万的突破。她提出,在融媒语境下,探索文物的有效传播,提升文博文化的传播力,将成为文博事业的一个新命题。100小时直播是一次成功的媒介实践。未来,基于文博主题策划和技术应用的融媒报道的创意表达,可以让文博文化传播“出圈”撬动更多可能,让国家文物形象在融媒传播中历久弥新,频频发光。


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著名教授 Gamal


题目:《虚拟现实在博物馆的应用与实践的路径》


Gamal提到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的“虚拟遗产未来”(Virtual Heritage Futures)项目,这一项目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引领了英国和中国在虚拟遗产技术、创意产业和文化遗产人工智能方面的最新发展和进步。未来,还将进一步探索博物馆和遗产遗址的关键和主要分支、趋势和数字创新。他表示,中国正在成为国际遗产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期待英国、欧洲和中国机构之间进一步合作。同时,他也分享了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因在数字数据和成像技术方面的先进文化遗产研究,获得“女王周年奖”,这一奖项是英国最负盛名的高等教育荣誉,用以表彰在科研领域由卓越和创新表现并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高等教育机构。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成果得到认可,而中国传媒大学是中国博物馆和研究的先驱,与中国传媒大学的合作是强强联合,除当前正在进行的“虚拟遗产未来”项目,还在开发“重新思考角色未来”的项目,将为中英人才提供联合课程、相互学位和资格认证。英国诺丁特伦特大学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技术推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和重建,期待未来的合作。


北京理工大学文化遗产系主任 申华平


题目:《从技术革新到艺术再生——圆明园遗址数字化再生方法研究》


申华平在演讲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全社会全面展开,文化遗产数字化已经成为保护重要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同时,如何利用文遗数字化成果进行开发和品牌推广,将文化与图像结合,将教育与娱乐相结合,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成为我们目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她分享了圆明园遗址数字化的案例,详细阐述圆明园遗址文化文创联通文化与消费市场的开发转化过程。利用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媒体将圆明园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不仅是对圆明园文化遗产的传播推广,也是对圆明园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与方式,在学术研究及公共教育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河南田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 朱东升


题目:《同向同行——田野文化助力中国高校文化建设》


朱东升认为博物馆和高校有天然的“血缘”关系,一所好的博物馆必定是最佳的教育场所,而一流的高校应该拥有自己的博物馆。河南田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7年来,一直致力于用艺术讲述教育故事,用展馆呈现文明种子,曾负责武汉大学校史馆、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纪念馆、中国科技大学校史馆、复旦大学医学院校史馆等高校文博场馆的建设,是高校文博场馆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当前,田野文化正在进行迭代升级,叙事方式和数字技术都重新变革、重新定位,但将始终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与高校同向同行。他提出,高校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高校博物馆就是指路明灯,未来将继续致力于为博物馆建设、校史馆建设贡献力量。


青鸟新媒体艺术艺术总监 林俊廷


题目:《以新媒体艺术“实拟虚境”,构建“虚拟实境”的未来博物馆》


林俊廷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新媒体艺术特展——山水觉》《明宪宗元宵行乐图》《鹤采》《响》为例介绍如何以新媒体艺术的“实拟虚境”,构建“虚拟实境”的未来博物馆。做为第二课堂的博物馆被视为学校教育之外的重要补充,与传统参观游览不同,这些博物馆更多强调的是“体验”与“互动”的教育理念,结合博物馆内容特点,构建完善的博物馆教育体系。数字信息时代,博物馆已不仅是物的场域,而是交融各种媒体信息、感知方式与实体空间以扩增博物馆体验教育功能。加入新媒体的高校博物馆展示可以被视为有故事的故事空间,从文物和物件的展示空间转变为会说故事的场域。“人文”+“科技”打开虚实两面互为一体的博物馆元宇宙,不是现实的替代,而是与现实世界并存的虚拟世界。


宁波邦达(集团)董事长、国家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 朱建华


题目:《关于文博场馆藏品库建设的几点思考》


朱建华在演讲中展示了宁波邦达(集团)公司为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等提供的专业场馆储藏柜架设备和仓储系列装具及智能停车设备的建设情况。宁波邦达(集团)公司是文博场馆藏品库建设的见证者、亲历者、受益者。成立以来,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潮流,潜心研究文物馆藏设备预防性保护的技术和措施,重点研究解决重型密集架技术和文物馆藏柜架设备防震减震整体解决方案,并将有关技术和产品积极大胆地应用到文博类项目的实践中。他提出,收藏、展示和研究是博物馆的三大基本职能,其中收藏是基础,保护是根本,但当前存在的“重展览,轻收藏”、忽视藏品库建设等问题,会严重阻碍博物馆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行业政策、行业技术、行业管理、国家政策、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等方面着手。宁波邦达(集团)公司将继续致力于为文博场馆藏品库建设提供储藏、展示、保护、管理等整体解决方案和一体化服务。


文明杂志社社长 娄晓琪


题目:《奔跑吧巴黎——向奥林匹克精神致敬的创意体验》


娄晓琪详细介绍了“《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系列创作历程。《奥林匹克文化长卷(系列)》由《文明》杂志社与国际奥委会携手推出,是奥林匹克传播历史上的一个创新,以北京为中心和起点,以《奥林匹克宣言》为载体,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丰富和发展了奥林匹克文化,为推动奥林匹克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长卷使全世界的青年人更广泛地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激发,参与到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中,并在传播过程中共享奥林匹克文化之美。目前,“《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 IV”发出绘画主题内容征集,将进一步创新奥林匹克文化和奥林匹克理念的传播模式,将所有奥林匹克大家庭、特别是奥林匹克城市联系在一起,与世界共享奥林匹克文化之美。


第八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总结致辞


大会论坛结束后,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秘书长艾静芳总结了本次论坛取得的成果,并向高校博物馆同仁提出建议和期望。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秘书长 艾静芳


艾静芳表示,本届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是高校博物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各方支持和参与下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特色高水平的大学,不仅是优势学科和科研成果的体现,更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所在。从我国文博事业发展历程来看,博物馆事业起源于高校博物馆,文博事业发展动力源于高校培养的文博人才,充分认识博物馆对一所大学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好、发展好高校博物馆事业。未来,我们期待高校博物馆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